ETF 是台灣最近幾年開始普遍為大眾所知的金融商品,
但你知道嗎?ETF在美國的歷史已經將近30年了。
想知道ETF到底是什麼嗎?
讓我們用3 個概念認識它。
【概念 1】ETF是什麼?讓我們先看定義
ETF(Exchange Traded Funds)為「指數股票型基金」 又稱 「交易所買賣基金」。
簡單來說,ETF 是一種追蹤市場指數走向,並且能在股票交易所裡面買賣的基金。
一般共同基金不能在股票交易所買賣。

【概念 2】ETF的前身-指數型基金
想更了解 ETF,必須先知道ETF的前身: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IF)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指數型基金的投資形式屬「被動管理」。這種基金的特色在於:
- 買進指數成分股,並追蹤大盤指數。
- 手續費用很低(因為不需要基金經理人去操盤,何時該買或是賣)
- 不用額外支付給基金公司顧問管理費用
簡單來說,就是低成本,跟著大盤走。
世界第一檔「指數型基金」- 先鋒500指數型基金

先鋒500指數型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 於1976年問世,
為全球第一檔以指數概念發行的基金,
發明者是先鋒集團(The Vanguard Group)的創辦人約翰柏格(John C. Bogle)。
他著眼於一般投資民眾(如你我)的利益成立這檔基金,當初卻被美國金融圈許多人嘲笑。
這檔基金從1976年8月31日開始營運,至今還存在。
在2016年時,先鋒集團舉辦了40周年慶祝會,有一個投資人說:
「我當初買下1000股,總投資金額USD15,000(每股為USD15),現在的價值為USD913,340。」
市場最終還給了約翰柏格一個公道,
財經媒體及金融專業人士開始陸續發聲-「指數型基金」為投資人帶來好處。
經過40年,成長大約 60倍。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一書中提到—
「指數型基金的基本架構,就是買進美國股市幾乎所有的股票並繼續持有的共同基金」
"指數型基金是擁有大量雞蛋(股票)的整籃子的投資組合。

世界第一檔「ETF」- SPDRs(Spiders)
1992年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 創造了全球第一檔ETF,
追蹤 S&P500指數的 S&P Depository Receipts Trust Series 1,又稱SPDRs或「Spiders」。
這個ETF 投資S&P500 裡的全部成員,也就是美國前500大企業。
ETF就是專為「交易便利性」而設計的指數型基金。
為了和後來的ETF做區別,
約翰柏格把「指數型基金」又叫做「傳統指數型基金( TIF,Traditional Index Fund)」。
一樣都是追蹤指數,差別在於TIF 是向基金公司交易,ETF 則能在股票交易所買賣。
ETF 和 傳統指數型基金 的差別?

「傳統指數型基金」所彰顯的概念:買進,然後長期持有、分散風險以及最低成本。
ETF 能夠和「傳統指數型基金」擁有同樣好處的前提:買進後「長期」持有(避免短線交易)。-John C. Bogle"
「主動管理基金」與「被動管理基金」的差別
- 主動管理:由基金經理人主動挑選投資標的,和進出場時間。
- 被動管理:追蹤市場指數的組成成分,去配置投資標的。
被動管理-以眾所皆知的 0050(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證券投資信託基金) 為例:
0050 是依照台灣前50大企業在市場上所佔的比重,把投資人的錢,按比例分配資金去投資。
被動管理的好處是不需要基金經理人幫你選股(經理人幫投資人選的股,很大機率贏不過大盤),
省去手續費及管理費的成本,跟著整體市場走,而整體市場長期來看明顯一路向上。
股神巴菲特說:「我們可以把牛頓的三大定律追加成四大定律-對投資人來說,運動增加,導致報酬減少」
「運動增加」指的就是主動管理,買賣次數較多,不管是你自己買進與賣出,或是基金經理人頻繁地將投資人的錢進出市場(俗稱轉換率)。 投資活動越熱絡,則金融中介與稅金成本就會越高,股東所得到的淨報酬越少。

歡迎追蹤One Step 理財筆記IG,隨時接收理財價值思維,一起成長吧 ✨ ✨ ✨
【概念 3】變種ETF
什麼是變種的ETF?像是衍生性ETF、反向ETF、黃金、石油等市場的 ETF,
甚至還有恐慌指數(VIX)的ETF…等。這些多元(變種)的ETF ,在某些程度上,
背離了傳統指數基金所宣達的概念-「以最低成本的方式長期持有。」
「台灣市場的ETF已六十幾支,投資標的從台股擴張到其他市場,黃金、石油這些商品也都有對應的ETF。甚至倍數、反向這種衍生性的ETF,也越來越普及。多元化是好事,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變種提供更多收益來源的同時,也帶來不同風險,若不花時間了解,以為所有ETF都與0050一樣,必會踩到陷阱。」
ETF多元化的轉變(撰文者:黑傑克) -今周刊 1037期
ETF.com(美國一個聚焦ETF的網站)創辦人吉姆·維安特(Jim Wiandt)表示:
「指數化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避險基金指數、微型股指數、股利指數、商品指數、中國指數、以及『強化版指數』都成為風靡一時的商品。這些產品的共同特性是什麼,我提出三種可能的猜測:(1)追逐報酬 (2)追逐報酬 (3)追逐報酬 」
在短期內過度地追逐報酬,顯然能夠吸引消費者買單,
但這是否能為投資大眾帶來長遠的好處?
可能就要看投資人對於投資的期望是什麼了。

嗨!理財路上的朋友,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嗎?有待改進的地方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 Miss Lin,謝謝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