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Miss桂圓。
這是我的上課心得筆記「你適合買房嗎?給居住焦慮世代的購屋指南」,
分享給正在考慮是否該買房子的首購自住族。

首先,很不好意思地想跟你說~ 這篇文章的含金量超低!!!!
其實課堂內容我有些抓不到重點… 但~anyway 我還是盡力整理出我覺得是重點的重點。
之後有機會再研究其他書籍or法規,更全面的寫一篇文章吧。
買房思考評估點11:房價的真相
關於房價真相的主題,張金鶚老師先提到 3 個傳統的估價方法:成本法、收益法、比較法,各自有各自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意思應該是不準),但沒有細細的解釋(或者有,但我聽不懂XD),最後提供第 4 個他認為最準的估價查詢方法:好時價網站。
傳統的 ③個估價方法
① 成本法
►房價估值=土地成本+建築成本+利潤
這種計算方法比較難,是相當專業人士在使用的。
② 收益法
►房價估值=(租金收益+賣出收益)-買入成本
我不確定我的理解對不對,我實在聽不懂XD。如有好心的專業朋友,可以指點,謝謝。附上課堂提到的收益法,原文如下 :
第二個方法叫做收益法是因為收益法是指我們可以收到多少錢我還原回來。收益還原的意思就是說所有的收益就是買進賣出,就是說今天房子有租金是多少錢,最後房子賣掉也有收益,所以租金收益跟最後的買賣收益,就是這兩個。那如果你今天買來自己住,租金收益就是假設你要租給人家,你每個月要收的租金是多少錢,我們通常叫設算租金啦,那你可以住個 30 年,每年租金收益是五萬或者十萬,然後加上最後賣掉可以收到多少錢。然後扣掉你的買進來的價格,就是你的收益吧。
這個也可以解釋泡沫的邏輯啊,從租金與賣出買進的收益差別,推回來的收益就是你的基值,然後超過你的基值這就叫做泡沫,基值也叫做消費價值。泡沫呢就叫做投資的價值,例如我們使用的筆電,他的功能效用是多少值多少錢,大概知道,我們也使用 3 4 年以後,再換一個,每個月使用的價值,就是他的基值吧,而比基值利潤還多出來的,那就叫做泡沫的意思,那就是投資所賺的錢。
③ 比較法
►房價估值=找另外一間房子(相同案例)來做比較
最後張金鶚老師提到,理論上買房子應該要關心總價,而不是單價。因為建商會在面積上面動手腳,像是把車位面積算進去,這樣看起來單價就比較低。在查詢的時候如果發現含車位面積,就要把它扣除再算。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祝安好,我們下篇文章見。
by Miss桂圓 😀

我自己也常常在Hahow搜尋想學習的課程,例如張金鶚老師這堂買房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