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筆記,分享給正在考慮是否該買房子的首購自住族。🙂
回想數年前,我在台北美術館投遞了一張明信片給30歲的自己。
裡面提到了買房的願望,當時我真的好想擁有一間房子。
理財的路上,買房一直是我努力存錢的主要目標,
因為期待有自己的家,也夢想以後能當包租婆,
我覺得應該擁有至少兩間房子,未來的生活應該會比較穩固安心吧。
那時我沒事常常逛各大房屋網站跟小惡魔01的居家裝潢版,
每當看到別人裝潢漂亮的家,內心就不由自主感到幸福,非常嚮往。
但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渴望變成有殼蝸牛的我,
到了真的可以考慮買房的階段,反而遲疑了…(?)
我漫無目的在網路上搜尋房子
按照設定的金額/格局/地點 …等條件篩選出房子
這個過程沒有讓我的買房之路更有方向,只是變的越來越茫然。
心中的疑問是:到底要不要花那麼多錢(頭期款),加背30年的房貸,去換一間(不一定100%理想的) 房子?
關於考慮買房子的這件事,讓我越來越焦慮…。
一如往常,遇到不理解卻想了解的事物時,
我會尋找能夠幫助我學習的管道,幫助我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
當我看到政治大學房地產教授張金鶚在Hahow 開的線上課程
「你適合買房嗎?給居住焦慮世代的購屋指南」很快就加入課程。

上課內容是聊天的方式,我花了不少時間把我認為有幫助的 (關於首購族的)內容統整出11個思考評估點,並加入個人心得及觀點,分成11篇文章,在接下來的每週分享1篇,希望也能幫助到你:)
買房思考評估點(1) :什麼是住房自由的人生?
應該很多人都想要住房自由(至少我很想!),但現在低薪高房價的時代,我們80、90年代出生的這一批年輕人,還能像父母一樣信手捻來,穩穩工作就可以買房了嗎?
台灣新聞媒體訴求的住房自由是:人人都可以買得起房子。
但如果要背著沉重的房貸20-30年,過著壓力的負債人生,
該不該買房子?我認為就變成需要非常深思熟慮的問題。
根據張金鶚老師的說法,其實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到底「住房自由」的意義是什麼?
我整理出五點。
(1)堅持理想:
買房的重點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
(2)做法務實:
評估財務風險,小資首購族不要想說住高級地段(例如:信義區),量力而為,不要好高騖遠。
(3)尊重專業:
每個人都沒有買過幾次房子,房子又很貴,一定要多問專業者,多做功課。
(4)實踐王道:
一定要親自到現場看房子,而且要看50-100間以上。最好是自己也有在外租屋的經驗,這樣才會比較清楚自己的訴求。
(5)不拚賭房:
千萬不要拚了老命硬要房子,卻嚴重賠上生活品質。
不要傾家蕩產借錢想靠買房賺錢,如果借七成的錢去賭房子會上漲,這是徹底地被房子綁架。拚賭爭輸贏的人生,一定會讓你感到焦慮。
買房子的目的是讓我們住的舒服,擁有更好生活品質,不是投資賺錢。切勿本末倒置。
房子是五子登科的其中一子,但其實不一定要買房子。如果為了買而買,把自己搞的壓力很大,生活品質低落,那就失去房子(帶給我們溫暖的家)的意義。
最重要的是生活品質,不是擁有一間房子。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幫我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祝安好,我們下篇文章見。
by Miss桂圓 🙂
關於「首購族」到底該不該買房?
我總共整理出11個思考評估點, 11篇文章,會在接下來的每周六中午12點準時發佈。
如果你想第一時間看到,按下方訂閱文章發佈通知吧 😀
本篇文章純屬個人的上課筆記整理及心得分享。非屬商業用途,也不構成任何購屋建議。

我自己也常常在Hahow搜尋想學習的課程,例如張金鶚老師這堂買房課。